C公共信息

CA综合信息

CB综合文摘

CC武汉信息

CD湖北信息

CE华中大信息

 

| 抗争1937 | 陆权1875 | 中美关系 | 中美2035框架 | 中美战略博弈 | 中美互锁 | 中美关系走向 | 东南亚合作 | 东亚务实合作 | 中日韩合作 | 两岸关系发展 | 全球政治经济背景 | 南海开发 | 高端服务业  |

|《走向质变的中美关系》彭晓光 | 刘鹤:两次全球大危机的比较研究(2020-03-25)两次全球大危机的比较研究(1929,2008;2012写,2020年摘)

 

基于1878-1937年中外战史数据,中国成建制抵抗呈现从体制性溃败向韧性防御转变的曲线,但整体效果受制于工业代差与政治分裂。关键战役数据揭示深层规律:


一、抵抗效能的阶段性演化(1878-1937)

1. 晚清时期:制度性溃败(1878-1911)

战役 中方兵力 伤亡比(中:外) 战损关键原因
甲午陆战 (1894) 6.3万 25:1 淮军腐朽(30%空饷)
大沽口防御 (1900) 1.6万 6:1 火炮射程差1.8公里
对比基准:左宗棠西征 (1878) 7万 1.5:1 后勤革新(粮台制)

技术代差量化

2. 民国初期:割据性抵抗(1912-1931)

3. 全面抗战前夜:系统性觉醒(1932-1937)

战役 国军参战兵力 伤亡交换比 战略价值
长城抗战 (1933) 25万 3.6:1 粉碎日军"三个月亡华"预言
绥远抗战 (1936) 9.8万 1.2:1 首次收复失地(百灵庙)
淞沪会战 (1937) 75师70万人 10:1 迫使日军改由杭州湾登陆

二、抵抗效果的结构性短板(数据归因)

1. 军事工业的致命差距

graph LR
军工产能不足-->1937年中国步枪产量仅**4万支/年**
对比日本-->**42万支/年**+自产坦克**300辆/年**
弹药储备-->国军人均**80发** vs 日军**500发**

2. 后勤体系的世纪停滞

指标 左宗棠西征(1878) 淞沪会战(1937) 日军标准(1937)
单兵日粮 1.2斤米+0.3斤肉 0.8斤米 1.5斤米+罐头
伤兵救治 2.5%死亡率 68%死亡率 11%死亡率
弹药补给 骆驼队日均30吨 汽车队日均80吨 铁路日均3000吨

3. 政治分裂的代价


三、数据揭示的历史规律

1. 抵抗效能的"300公里法则"

2. 组织度决定交换比

军队类型 伤亡交换比(平均) 典型案例
旧式清军 15:1 甲午战争成欢战役
军阀武装 8:1 直奉战争
德械师 3:1 南京保卫战教导总队
中共游击队 1.5:1 平型关伏击战

3. 工业化滞后放大伤亡


四、左公遗产的消逝与重生

核心结论

  1. 1878-1937年抵抗效果公式
    战力值 = (组织度 × 后勤系数) / (工业代差 × 政治分裂度)
  2. 历史铁律
    当农业国军队的伤亡交换比 > 5:1 时,成建制抵抗必然崩溃——唯有工业化+民族觉醒能打破魔咒。

| 主页 | 道路检索 | 资源目录 | 道路设计指引 | (手机建议横屏浏览)服务支持QQ2742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