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公共信息

CA综合信息

CB综合文摘

CC武汉信息

CD湖北信息

CE华中大信息

 

| 东亚务实合作 | 中日韩合作 | 东南亚合作 | 两岸关系发展 | 全球政治经济背景 | 货币改革预方向测 | 政治经济联动 | 中美关系 | 中美互锁 | 中美关系走向 | 南海开发 | 芯片技术 | 高端服务业  |

|《走向质变的中美关系》彭晓光 | 刘鹤:两次全球大危机的比较研究(2020-03-25)两次全球大危机的比较研究(1929,2008;2012写,2020年摘)

 

东亚地区(主要指中、日、韩及东盟国家)作为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和制造业中心,在现行全球政治经济矛盾(贸易失衡、地缘紧张、供应链安全焦虑、能源转型压力)中扮演着核心角色。推动东亚务实合作,是破解区域乃至全球结构性矛盾的关键路径。 以下分析其基础、挑战及可能的发展方向:

一、 东亚务实合作的坚实基础与内在动力

  1. 深厚的经济相互依存:

    • 区域价值链深度整合: 中、日、韩、东盟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复杂生产网络(如电子、汽车、机械)。中国是日韩最大的贸易伙伴,东盟是中日韩重要的贸易伙伴和投资目的地。
    • 贸易数据支撑: 东亚区域内贸易占其总贸易额比重持续高位(远高于北美、欧洲内部水平),RCEP生效后进一步强化了这一趋势。中国与东盟互为最大贸易伙伴。
    • 相互投资紧密: 中日韩对东盟的直接投资是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中国也日益成为日韩的重要投资来源。
  2. 共同的挑战与利益诉求:

    • 维护供应链稳定: 面对全球碎片化风险,区域内国家有共同利益确保关键产业链(半导体、新能源、医药等)的韧性和效率。
    • 能源安全与转型: 中日韩均为能源进口大国,东盟国家也面临能源需求增长和转型压力。在清洁能源技术(光伏、风电、核电、储能)、能效提升、区域电网互联、LNG采购等方面合作潜力巨大。
    • 应对气候变化: 作为易受气候变化影响的地区(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合作减排、发展绿色经济是共同需求。
    • 维持经济增长动能: 在外部需求不确定性增加背景下,深化区域市场整合(RCEP深化)、发掘数字经济、银发经济、绿色经济等新增长点至关重要。

二、 东亚务实合作面临的主要政治经济矛盾与挑战

  1. 地缘政治紧张(核心障碍):

    • 中美战略竞争: 美国主导的“友岸外包”、“小院高墙”战略迫使区域内国家(尤其是盟友日本、韩国及部分东盟国家)在中美间艰难平衡,限制了合作深度和广度(如高科技领域)。
    • 历史问题与领土争端: 日韩历史恩怨、中日钓鱼岛问题、南海争端等持续存在,易被域外势力利用,干扰合作氛围。
    • 朝核问题: 朝鲜半岛局势持续紧张,构成区域安全风险。
  2. 经济竞争与结构性差异:

    • 产业同质化竞争: 中、日、韩在高端制造业(汽车、电子、造船)竞争激烈,部分东盟国家也在产业升级中形成竞争。
    • 发展水平差异: 区域内既有高度发达国家(日、韩、新加坡),也有中等收入国家(中国、马来西亚、泰国),还有欠发达国家(老挝、柬埔寨),在规则标准、市场开放、利益分配诉求上存在差异。
    • 货币金融体系依赖美元: 区域内贸易投资高度依赖美元结算,面临美元波动和美国金融政策的外溢风险,区域金融安全网(清迈倡议)实际效能有限。
  3. RCEP的局限性与深化需求:

    • 标准有待提升: 相较于CPTPP,RCEP在服务贸易、知识产权、国有企业、劳工环境等规则标准方面门槛较低。
    • 执行与深化: 成员国需有效落实承诺,并推动向更高标准、更广领域(数字经济、绿色贸易)深化。

三、 破解矛盾、推动务实合作的发展方向(以“务实”为核心)

  1. 优先聚焦“低政治、高经济”领域(以经促政):

    • 供应链韧性合作:
      • 建立关键产业(半导体、医药、关键矿物)的危机预警和协调机制: 共享信息,避免恐慌性囤积和恶性竞争。
      • 推动供应链“多元化+区域化”并行: 在区域内构建更分散、互补的备份产能,减少单一依赖(如中国+东盟、日韩+东盟的组合)。
    • 绿色转型合作(最具潜力的突破口):
      • 清洁能源技术与产业合作: 中日韩在光伏、风电、核电、氢能、储能、电动汽车技术各有所长,联合研发、技术转让、共同标准制定(如充电桩、氢能安全)、第三方市场(东盟)开发。
      • 区域能源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推动跨境电网、区域天然气管道网络、LNG接收站共享等。
      • 碳市场链接与绿色金融: 探索区域碳定价机制对话,发展绿色债券市场,推动环境信息披露标准互认。
    • 数字经济合作:
      • 跨境数据流动规则: 在保障安全(如个人信息保护、关键数据)前提下,推动建立区域性的、务实的跨境数据流动规则框架(可借鉴东盟框架)。
      • 数字贸易便利化: 推广无纸化贸易、电子原产地证书、单一窗口互联互通。
      • 数字支付互联互通: 推动区域内本币跨境支付系统(如CIPS)的兼容与连接,探索央行数字货币(CBDC)跨境应用试点。
  2. 深化与优化区域经济一体化:

    • 高质量实施并升级RCEP:
      • 全面、高效落实现有承诺: 降低关税和非关税壁垒,提升贸易投资便利化。
      • 启动RCEP升级谈判: 纳入更高标准的电子商务、竞争政策、环境与劳工条款(考虑差异化安排)。
      • 扩大成员(审慎): 在条件成熟时,可考虑吸收中国香港、中国台湾地区(需在一个中国原则下)或其他符合条件的经济体。
    • 推动中日韩自贸协定(CJKFTA)谈判: 尽管政治障碍大,但三国应保持对话接触,寻求在可行领域(如货物贸易、投资负面清单)先行突破。
  3. 构建更具韧性的区域金融架构:

    • 强化清迈倡议多边化(CMIM)的实际效能: 提高可动用性,简化程序,探索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脱钩比例。
    • 扩大本币在贸易投资中的使用: 鼓励双边货币互换协议(CSAs)用于贸易结算和投融资,发展区域本币债券市场。
    • 加强宏观政策协调与金融监管合作: 防范跨境金融风险。
  4. 务实处理地缘政治敏感问题:

    • “管控分歧,聚焦合作”: 将存在重大分歧的议题(如南海行为准则、历史问题)置于专门轨道进行对话,避免其全面干扰经济务实合作。
    • 发挥东盟中心地位: 充分利用东盟主导的机制(如东盟+3,东亚峰会EAS)作为对话平台,平衡大国影响,维护区域合作框架稳定。
    • 建立危机沟通机制: 在热点问题(如台海、朝鲜半岛)上,建立高层级、有效的危机预防和管控渠道,防止误判。

四、 关键成功要素

结论

东亚破解现行政治经济矛盾的根本出路在于深化基于共同利益的务实合作。面对地缘政治逆风和全球结构性挑战,区域内国家需展现出战略智慧和政治勇气

  1. 锚定共同关切: 将合作重心坚定不移地锚定在维持经济增长动能、保障供应链稳定、推动绿色低碳转型、发展数字经济等攸关各国发展命脉的“低政治、高经济”领域。
  2. 用好现有机制: 全力推进RCEP高质量实施与升级,将其打造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核心支柱。
  3. 寻求重点突破: 在绿色能源转型(技术、基建、金融)和数字经济(数据、支付)两大关键领域率先取得实质性合作成果,形成示范效应。
  4. 构建区域韧性: 强化供应链协调机制和区域金融安全网,降低对外部冲击的脆弱性。
  5. 妥善管控分歧: 将敏感政治问题“框定”在特定对话轨道,最大限度减少其对经济合作的干扰,维护“东盟中心性”的协调作用。

东亚若能成功走出一条超越地缘竞争、聚焦共同发展的务实合作道路,不仅将为本地区人民带来繁荣稳定,也将为破解全球性的政治经济结构性矛盾、构建更加包容、可持续的世界经济秩序提供宝贵的“东亚方案”。这需要区域内各国领导人的远见卓识和务实行动。

| 主页 | 道路检索 | 资源目录 | 道路设计指引 | (手机建议横屏浏览)服务支持QQ2742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