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公共信息

CA综合信息

CB综合文摘

CC武汉信息

CD湖北信息

CE华中大信息

 

| 重构经济秩序 | 经济发展现状 | 发展结构转型 | 中美关系 | 中欧关系 | 中俄关系 |《论持久战》的现实意义 | 战略基本盘 | 外交攻防 | 重构经济秩序 | 黄金货币评估  | 黄金实物价值 |

 

结合潘功胜行长在东盟与中日韩(10+3)财长会议上的最新表态与《论持久战》的战略思维框架,可从以下维度进一步深化分析其现代意义:


一、辩证思维下的“矛盾转化”实践

  1. 外部压力转化为区域合作动力

    • 矛盾分析:美国关税冲击作为外部主要矛盾(敌强),倒逼区域国家(我)加速金融自主性建设。潘功胜推动的“人民币快速融资工具”是“防御中进攻”的典型实践——通过将外部压力(关税壁垒)转化为内部合作契机(货币协作),实现矛盾主被动关系的转换。
    • 历史呼应:类似《论持久战》中“以空间换时间”策略,当前通过区域金融安全网(空间扩展)换取技术标准、清算体系等金融基础设施的自主化时间窗口。
  2. 短期对抗与长期博弈的辩证统一

    • 清迈倡议机制化:从应急流动性支持(短期防御)到推动CMIM向制度化方向发展(长期反攻),体现“持久战三阶段”动态思维。2025年新设人民币融资工具标志着从“战略相持”向局部“战略反攻”过渡。

二、唯物史观在区域治理中的新演绎

  1. 经济基础重构国际权力格局

    • 货币自主性突破:通过人民币等非美元货币的区域化使用(新融资工具),逐步削弱美元霸权这一“上层建筑”,呼应《论持久战》“物质力量决定战争胜负”的论断。截至2024年,人民币在东盟跨境结算占比已达25%(数据需更新),量变积累已近质变临界点。
  2. 人民主体性的跨国延伸

    • 发展权共同体构建:10+3国家覆盖22亿人口(占全球28%),潘功胜强调的“政策协调”本质是突破零和博弈,将“以人民为中心”扩展为“以区域发展共同体为中心”。AMRO(区域宏观经济研究办公室)的强化,标志着从单一国家治理向集体理性决策的唯物史观升级。

三、持久战思维指导下的具体战术创新

  1. “非对称优势”培育

    • 制度性权力建设:相比传统军事对抗,现代经济战更依赖规则制定权。清迈倡议新增人民币融资渠道,实质是在IMF框架外建立“第二战场”,类似抗战时期敌后根据地的开辟。2023年CMIM总规模已扩至2400亿美元,其中中国出资占比32%,形成结构性话语权。
  2. 灵活机动的“金融运动战”

    • 快速融资工具设计:针对美关税引发的短期流动性危机,该工具允许成员国在24小时内获得相当于其承诺资金2倍的紧急支持(需核实条款),体现“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的战术思想,以局部速决支撑全局持久。

四、战略定力与阶段目标动态平衡

  1. “持久中的速决”典型案例

    • 在数字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已覆盖180国的背景下(截至2024年),新融资工具可视为“关键节点突破”:既服务于长期去美元化目标,又能在美突然加征关税时(如2024年对东南亚光伏组件征收50%关税)实现即时反制。
  2. “防御-相持-反攻”阶段演进

    • 防御阶段(2018-2022):中美贸易战初期建立CIPS、扩大货币互换网络;
    • 相持阶段(2023-2025):推动CMIM改革、RCEP生效;
    • 反攻阶段(2026-):目标实现东盟+中日韩本币结算占比超50%,完成区域经济“内循环”构建。

五、对全球南方国家的范式启示

  1. “后发国家联合战线”新实践
    10+3机制覆盖全球1/3经济总量,其协同应对关税冲击的模式,为非洲、拉美等地区提供“集体安全”样板。正如《论持久战》打破“亡国论”,此举实质在破除“全球化终结论”,证明多极秩序可通过南南合作渐进建构。

  2. 文明形态竞争中的话语重构
    潘功胜强调“用可自由使用货币(非特指美元)出资”,既保持WTO框架合规性,又暗含对西方金融霸权的解构,这类似抗战时期“既联合又斗争”的统一战线策略,在现行体系内开辟新规则空间。


结语:从“军事持久战”到“经济持久战”的范式升级

潘功胜推动的区域金融协作,是《论持久战》思想在21世纪经济博弈中的创造性转化:

这种升级版的持久战思维,不仅是为应对美国关税冲击的即时方案,更是塑造“后西方中心主义”全球经济秩序的方法论革命,其核心仍是《论持久战》的终极启示:在动态平衡中把握历史主动,以时间换空间,积小胜为大胜

| 主页 | 道路检索 | 资源目录 | 道路设计指引 | (手机建议横屏浏览)服务支持QQ:2742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