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公共信息 |
| 中俄关系 | 联合声明总体 | 联合声明合作 | 声明其他共识 | 中美关系 | 中美关系走向 | 中欧关系 | 中美贸易 | 印巴危机 |
|《走向质变的中美关系》彭晓光 | 刘鹤:两次全球大危机的比较研究(2020-03-25)两次全球大危机的比较研究(1929,2008;2012写,2020年摘)
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联邦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苏联伟大卫国战争胜利和联合国成立80周年之际
关于进一步深化中俄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2025-05-09)
过去十年间,中俄关系经历了从深化战略协作到共同应对全球变局的深刻演变,双方在政治互信、安全合作、经济依存与国际秩序维护等方面展现出日益紧密的联动性。以下从历史记忆、战略协作与全球治理三个维度展开分析:
历史叙事的共同捍卫
中俄以二战胜利纪念为纽带,构建了超越意识形态的历史同盟。2015年与2025年两次卫国战争胜利庆典的互访(习主席出席俄方活动,俄方参与中方抗日战争纪念),不仅是对历史的追思,更是对反法西斯精神遗产的联合坚守。通过共同批判历史修正主义(如日本右翼淡化侵略史、西方对苏联二战贡献的弱化),两国将历史记忆升华为国际道义话语权争夺的工具,强化了"正确二战史观"对现行国际秩序的合法性支撑。
意识形态的协同重构
习近平引用克柳切夫斯基名言,隐喻中俄在反对历史虚无主义上的共鸣。两国通过历史教育合作(如联合编写二战教材)、文化遗产保护(如列宁格勒保卫战与中国东北抗联遗址联动开发),塑造了以"反侵略、求独立"为核心的国家叙事,服务于对内凝聚民族认同、对外抵制西方"民主VS威权"叙事框架的双重目标。
经济依存的结构性转变
十年间,中俄贸易额从2015年的680亿美元攀升至2023年的2400亿美元,能源合作从油气管道建设(如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向全产业链延伸(北极LNG、核能技术联合研发)。面对西方制裁压力,两国加速去美元化(本币结算占比超90%)、共建数字基础设施(北斗与格洛纳斯导航系统兼容),形成"制裁免疫"的经济生态圈。
安全合作的范式突破
军事互动从传统联合演习(如"海上联合"系列)向战略威慑协同演进。俄乌冲突后,中俄通过远东战略巡航、太空监测数据共享等行动,实践"非结盟但超盟友"的协作模式。在人工智能、高超声速武器等尖端领域的技术合作,标志着双方突破"武器代差互补"旧模式,转向新兴战争形态的共研共创。
战后秩序的双重态度
中俄既强调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反对美西方单边制裁),又推动"非西方中心"的规则重构。在安理会改革、国际刑事法院管辖权等问题上,双方以"负责任的修正者"姿态,既利用现有机制制衡西方(如否决涉叙利亚决议),又通过金砖扩容、上合组织功能拓展构建平行治理体系。
"全球南方"话语权的合纵连横
面对美欧对中俄的战略挤压,两国将合作场域向发展中国家延伸。通过粮食安全倡议(俄供应+中储运)、疫苗外交(卫星V与科兴联合分发)、数字货币清算网络,打造去政治化的公共产品供给链,以经济实用主义对冲西方价值观联盟。
尽管中俄关系呈现"历史最高水平",但内在张力不容忽视:
未来十年,中俄或将进一步推进制度性合作机制建设(如联合应急储备体系、跨境数据流通规则),并在气候治理、极地开发等新兴领域探索"责任共担、利益共享"模式,以应对美国"双遏制"战略的升级。
站在二战胜利80周年的节点,中俄关系的深化既是基于现实利益的权宜之计,更是对自由主义国际秩序衰变的本体论回应。两国通过历史记忆的仪式化操演,将共同抗争叙事转化为全球治理变革的合法性资源,其关系演进轨迹折射出21世纪大国竞争从"权力转移"向"秩序重构"的深层转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