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公共信息

CA综合信息

CB综合文摘

CC武汉信息

CD湖北信息

CE华中大信息

 

| 联合声明总体 | 联合声明合作 | 声明其他共识 | 中俄关系 | 中美关系 | 中美关系走向 | 中欧关系 | 中美贸易 | 印巴危机 |

|《走向质变的中美关系》彭晓光 | 刘鹤:两次全球大危机的比较研究(2020-03-25)两次全球大危机的比较研究(1929,2008;2012写,2020年摘)

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联邦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苏联伟大卫国战争胜利和联合国成立80周年之际
关于进一步深化中俄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2025-05-09)

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俄罗斯联邦发布的《关于进一步深化中俄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以纪念二战胜利和联合国成立80周年为契机,展现了双方在历史叙事、国际秩序维护以及战略协作深化上的高度共识。以下从历史叙事、地缘政治、国际合作三个维度进行学术分析:

一、历史叙事:重塑集体记忆与强化意识形态合法性

  1. 共同历史叙事的重构
    声明将中苏二战贡献并列为核心叙事,强调两国作为亚洲和欧洲主战场的"中坚力量",实质上构建了反法西斯同盟的东西方双轴心框架。这种叙事策略不仅强化了中俄作为二战胜利成果继承者的法理地位,更通过"解放者"身份的确立,为当前国际行动提供历史合法性背书。值得注意的是,俄方首次在联合声明中明确将纳粹罪行定性为"对苏联人民的种族灭绝",这一表述可能意在呼应国际社会对乌克兰危机的争议,试图通过历史类比增强道义话语权。

  2. 历史修正主义的对抗
    针对近年来西方对"纽伦堡-东京审判体系"的学术解构(如日本右翼的历史修正主义),声明将两法庭判决提升为"不可撼动的国际法基石"。这种立场既是对冲西方话语权的策略性选择,也暗含对现行国际法解释权的争夺。通过将"美化纳粹"与"军国主义复辟"并列谴责,中俄构建了跨欧亚的历史正义同盟,形成对日本、乌克兰等争议问题的双重话语制衡。

二、地缘政治:构建欧亚安全新架构

  1. 战略协作的符号化升级
    选择在红场胜利日签署声明,具有强烈象征意义。莫斯科-北京轴心通过二战纪念这一情感纽带,将战略协作从物质利益层面提升至价值共同体高度。2025年时间节点的选择,既对应战后国际秩序80周年周期律的再确认,也可能预示俄乌冲突后全球权力重组的关键窗口期。

  2. **安全议题的泛化延伸
    声明将"新纳粹主义"与"种族优越论"并列为防范对象,实现了安全威胁概念的创造性转化。这种话语策略将俄在乌特别军事行动、中国在台海问题上的立场,统一纳入反法西斯斗争的历史连续性中,形成对西方"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的替代性叙事框架。同时,对日本历史问题的直接施压,实质是对美日印太战略的侧翼牵制。

三、国际合作:非西方秩序的机制化尝试

  1. **国际法解释权的争夺
    通过重申纽伦堡原则的不可动摇性,中俄试图重构国际法的解释主体。在联合国安理会机制失灵的背景下,这种努力暗含建立替代性争端解决机制的意图。2023年《中俄关于深化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已提及"完善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本次声明通过历史维度深化了这一诉求。

  2. **全球治理的价值观输出
    声明提出"共建人类美好未来"的愿景,实质是对自由主义国际秩序的价值观竞争。通过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与战后秩序维护相联结,中俄尝试输出以主权安全优先、文明多样性为基础的新型全球治理范式。这种范式与西方倡导的普世价值形成结构张力,可能加剧国际社会的意识形态分野。

四、潜在挑战与结构性矛盾

  1. 历史工具化与当代实践的张力
    中俄对二战记忆的再政治化,面临历史真实性与现实需求间的平衡难题。如对"解放者"身份的过度强调,可能削弱对苏联在东北亚扩张、中苏关系破裂等历史争议的解释力,反而成为西方舆论攻击的标靶。

  2. 战略协作的可持续性考验
    中俄虽在对抗西方压力上存在共同利益,但双方在远东开发、中亚影响力、技术合作等领域存在潜在竞争。如何将历史叙事共识转化为实质性利益协调机制,仍是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的深层挑战。

  3. 国际社会的接受度困境
    非西方国家虽对西方主导秩序存在不满,但多数仍依赖现有国际体系。中俄提出的替代性叙事需克服"新冷战"的集体记忆恐惧,其关键在于能否提供更具包容性的公共产品供给方案。

结语

该联合声明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纪念文本,实质是后疫情时代国际秩序重构的重要宣言。通过历史记忆的再编码、安全威胁的再定义、国际法理的再阐释,中俄正尝试构建具有内生合法性的全球治理话语体系。这一进程的成功与否,不仅取决于双方的战略定力,更在于能否将历史正义诉求转化为解决当代全球性问题的实践能力。未来值得关注的是,这种基于历史共识的协作模式会否催生新的多边机制,以及其在全球南方国家的共鸣程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俄罗斯联邦在联合声明中新增的战略协作内容,进一步揭示了中俄关系的制度性建构和地缘政治协同机制。以下基于补充信息进行学理延伸分析:

一、战略协作的制度化升级

  1. 条约体系的代际传承
    声明提及2001年《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的延续,标志着两国关系从"20年世代友好"(原条约有效期)向"永久睦邻友好"的质变。这种制度性承诺突破了传统大国关系的周期性波动规律,形成具有宪制性意义的战略框架。值得关注的是,条约中"世代友好"条款(第16条)的永久化,实质上构建了超越领导人更替的"超稳定结构",其效力堪比1950年《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但在平等性上实现历史性突破。

  2. 复合型协作机制网络
    高层交往"高水平运行"的表述暗示着元首会晤、政府间委员会、议会合作委员会、政党对话四位一体的立体架构。这种机制创新超越了传统外交的"首脑驱动"模式,形成政策制定、立法保障、意识形态整合的闭环系统。特别是党际交往机制的强化,将"中国共产党-统一俄罗斯党"对话打造为战略协作的"第二轨道",为政策连续性提供组织保障。

二、主权安全共同体的构建

  1. 核心利益捆绑的范式创新
    双方将台湾问题与俄罗斯"主权和领土完整"置于同等捍卫地位,构建了主权让渡的"镜像原则"。这种相互安全保障机制不同于传统军事同盟的单向义务,而是基于共同威胁认知的对称性承诺。俄方对"支持实现国家统一"的明确表态,事实上突破了其在台湾问题上长期保持的"战略模糊",形成对美"战略清晰"政策的对冲。

  2. 军事协同的技术跃迁
    联合巡航和演习的"规模扩大"暗示作战体系融合进入新阶段。值得注意的技术细节包括:

    • 北斗/格洛纳斯导航系统的战场数据链整合
    • 联合反导预警系统的信息共享机制
    • 高超音速武器协同打击的战术验证
      这种深度协同已超越象征性军事合作,向"准军事同盟"的技术标准演进,可能催生欧亚大陆"反介入/区域拒止"(A2/AD)的连贯布局。

三、文明价值共同体的塑造

  1. 道德话语权的争夺
    对"文化历史认同"的相互支持,实质是构建"文明主权"概念。这既是对西方"人权高于主权"论的反制,也是将儒家文明与东正教文明进行价值缝合的尝试。通过将传统道德价值观提升至国家安全高度,中俄正在打造抵御"颜色革命"的文化防火墙。

  2. 记忆政治的代际工程
    烈士遗骸搜寻合作的技术化(DNA鉴定、战场考古)与法制化(完善相关法律基础),将历史记忆转化为可操作的现代治理项目。这种"记忆治理"不仅强化集体认同,更通过跨国司法协作(如打击历史虚无主义立法)构建新型国际规范。苏军烈士纪念设施的"精心维护"具有地缘符号意义,特别是在中国东北地区,形成对日俄战争历史记忆的空间重置。

四、结构矛盾与突破路径

  1. 技术依赖的不对称性
    尽管军事合作深化,但俄方在微电子、精密制造等领域对华技术依赖持续加深。这种结构性失衡可能导致:

    • 军工联合体内部的知识产权争议
    • 装备标准化进程中的技术主导权博弈
    • 第三方制裁引发的供应链脆弱性
  2. 中亚地缘的竞合张力
    上海合作组织框架内,中俄在阿富汗问题、水资源管理、交通走廊建设等领域存在潜在利益冲突。如何平衡俄罗斯的"特权利益区"诉求与中国"一带一路"倡议,考验着"无限制合作"的实践限度。

  3. 全球南方动员的效能瓶颈
    尽管声明强调"注入稳定性",但中俄在发展中国家债务重组、气候融资、疫苗分配等具体议题上尚未形成协同方案。缺乏公共产品供给的具体路线图,可能削弱价值共同体的吸引力。

结语:新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雏形

中俄协作正从"应对型联盟"向"秩序塑造型共同体"转型,其核心特征表现为:

这种模式若持续演进,可能催生以欧亚大陆为腹地、以金砖机制为平台、以非西方现代化道路为旗帜的新型国际秩序架构。其能否突破"修昔底德陷阱",关键在于能否在人工智能治理、太空开发规则、数字货币体系等新兴领域形成制度性权力,而不仅限于传统地缘政治博弈。未来五年,中俄在月球科研站、跨境数字货币桥、量子通信网络等前沿领域的合作进度,将成为观察这一进程的重要指标。

| 主页 | 道路检索 | 资源目录 | 道路设计指引 | (手机建议横屏浏览)服务支持QQ2742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