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预压结合桩 | 预压地基处理 | 筏形地基 | 碎石类筏 |
预压结合水泥搅拌桩或预制管桩处理软基的合理施工工序如下:
1. 总体工序流程
(1)前期准备
- 地质详勘,明确软土分布及参数。
- 设计确定预压荷载、桩型(搅拌桩/管桩)及布桩方案。
(2)排水系统施工(若需加速固结)
(3)桩基施工
- 水泥搅拌桩:分段搅拌喷浆,控制桩长、垂直度及水泥掺量,养护28天。
- 预制管桩:静压或锤击沉桩,监测贯入度及桩顶标高,避免挤土效应。
(4)预压加载
- 分层堆载(土方/砂石),控制加载速率,同步监测沉降、孔隙水压力及侧向位移。
- 超载预压时,荷载需超过设计值10%~20%。
(5)卸载与验收
- 沉降稳定后分级卸载,检测地基承载力及残余沉降。
- 桩基完整性检测(低应变法、静载试验)。
2. 关键配合要点
- 工序顺序:
- 先桩后压:桩基施工→预压加载,适用于桩体需承担部分荷载的场景(如管桩+超载)。
- 先压后桩:预压初步固结→桩基施工,减少桩基施工扰动(如搅拌桩+欠载)。
- 协同控制:
- 预压期间避免重型机械碾压桩区,防止桩体偏移或破坏。
- 搅拌桩养护期内暂停堆载,确保桩身强度增长。
3. 风险控制
- 桩体损伤:预压堆载需均匀,避免局部超压导致桩身开裂。
- 沉降不均:加密监测点,差异沉降>2‰时暂停加载并调整。
- 工期协调:预压固结周期长,需与桩基施工穿插安排以减少总工期。
4. 适用场景对比
桩型 |
优势 |
适用场景 |
水泥搅拌桩 |
成本低,改良土体整体性 |
浅层软基(≤15m),沉降控制中等 |
预制管桩 |
承载力高,施工快 |
深层软基、高荷载工程(如桥梁) |
总结:先桩后压适合高承载力需求工程,先压后桩利于减少桩基扰动;施工中需严控加载速率与桩基质量,通过协同监测实现“桩-土-预压”体系稳定。
| 主页 | 道路检索 | 资源目录 | 道路设计指引 | (手机建议横屏浏览)服务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