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本战争 | 美元崩塌 | deepseek破局 | 世界工业能源 | 世界贸易 | 俄罗斯战争 | 美国战争 | 英国战争 |
《走向质变的中美关系》| 刘凯:布雷顿森林体系八十年——美元本位及其未来 | 金耀辉:DeepSeek破局,中国式创新如何改变AI未来?(2025-03-30)
以下是日本自1860年代明治维新至1945年战败期间的近现代战争史及其主要原因的简述,按时间顺序梳理:
1. 明治维新与军事近代化(1868–1890)
- 背景:推翻德川幕府后,明治政府推行“富国强兵”政策,以西方为模板建立近代军队。
- 关键战争:
- 西南战争(1877):镇压士族叛乱(西乡隆盛),巩固中央集权。
- 台湾出兵(1874):借口琉球渔民被杀,试探清朝反应,渗透东亚边缘。
动因:通过内部统一与对外试探,确立天皇制军国主义基础。
2. 甲午战争(1894–1895)
- 直接原因:争夺朝鲜控制权,摆脱清朝宗藩体系。
- 深层目标:获取朝鲜资源(煤、铁),向大陆扩张。
- 结果:《马关条约》割占台湾,获2亿两白银赔款,跻身列强。
3. 日俄战争(1904–1905)
- 原因:争夺中国东北(满洲)和朝鲜霸权,打破俄国远东扩张。
- 手段:突袭旅顺港,以“黄种人战胜白种人”宣传凝聚民族主义。
- 结果:获取南满铁路权益,吞并朝鲜(1910),确立东亚霸主地位。
4. 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
- 角色:加入协约国,夺取德国在华殖民地(山东)及太平洋岛屿。
- 动因:趁欧洲混战扩大亚太势力范围,填补权力真空。
5. 侵华战争(1931–1945)
- 阶段性扩张:
- 九一八事变(1931):关东军策划占领东北,建立伪满洲国。
- 全面侵华(1937):卢沟桥事变后发动全面战争,试图速亡中国。
- 动因:
- 经济:掠夺东北铁矿、煤炭,缓解国内资源短缺。
- 战略:构建“大东亚共荣圈”,为南下东南亚铺路。
6. 太平洋战争(1941–1945)
- 导火索:美国对日石油禁运,日本为保“南方资源地带”(印尼石油、马来亚橡胶)孤注一掷。
- 关键事件:偷袭珍珠港(1941),引爆对美战争。
- 败因:工业实力悬殊,战略误判(低估美反击意志)。
核心原因总结
- 资源匮乏驱动:本土资源稀缺,通过战争掠夺煤炭、石油、橡胶等战略物资。
- 军国主义意识形态:
- 天皇神权与武士道结合,形成“八纮一宇”的扩张理论。
- 军部独立于政府(“统帅权独立”),绑架国家决策。
- 地缘政治野心:
- 大陆政策:以朝鲜为跳板,征服中国东北,进而控制亚洲。
- 南进政策:夺取东南亚,抗衡欧美殖民势力。
- 国际秩序挤压:
- 华盛顿体系(1922)限制日本海军扩张,激化与英美矛盾。
- 大萧条(1929)后国内危机,以对外侵略转移矛盾。
战争遗产与反思
- 殖民侵略代价:导致亚洲超2000万人死亡,本土遭核打击,国家被占领改造。
- 战后转型:1947年《和平宪法》放弃战争权,但冷战背景下重新武装,延续地缘博弈逻辑。
日本近现代战争史的本质是后发帝国通过军事冒险弥补资源短板,以极端民族主义掩盖扩张野心的悲剧循环,其教训深刻影响东亚秩序至今。
| 主页 | 道路检索 | 资源目录 | 道路设计指引 | (手机建议横屏浏览)服务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