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欧盟发展史 | 美元崩塌 | deepseek破局 | 世界工业能源 | 世界贸易 | 俄罗斯战争 | 美国战争 | 日本战争 | 英国战争 | 法国战争 |
《走向质变的中美关系》| 刘凯:布雷顿森林体系八十年——美元本位及其未来 | 金耀辉:DeepSeek破局,中国式创新如何改变AI未来?(2025-03-30)
以下是英国自16世纪英西战争至21世纪参与的直接战争与代理人冲突的系统梳理,总结其历史阶段、主要战争及动因,揭示帝国崛起与转型中的战略逻辑:
一、殖民霸权奠基期(16世纪末–18世纪)
核心目标:争夺海上贸易垄断,建立全球殖民体系。
1. 英西战争(1585–1604)
- 动因:打破西班牙大西洋霸权,夺取美洲财富,支持新教势力对抗天主教帝国。
- 手段:海盗劫掠(如德雷克)、海军决战(击败无敌舰队)。
2. 英荷战争(1652–1674)
- 动因:争夺航运控制权,推行《航海条例》排挤荷兰贸易。
- 结果:削弱荷兰,英国崛起为海洋霸主。
3. 七年战争(1756–1763)
- 动因:与法国争夺北美、印度殖民地,控制糖、皮毛等高利润资源。
- 关键:东印度公司主导印度征服,圈地资本注入殖民战争。
二、帝国巅峰期(19世纪–一战前)
核心目标:巩固殖民统治,镇压反抗,开拓新市场。
1. 拿破仑战争(1803–1815)
- 动因:遏制法国陆权扩张,保护欧陆均势与殖民地安全。
- 经济链:圈地农业支撑军费,战后接管法国海外据点。
2. 鸦片战争(1839–1842, 1856–1860)
- 动因:武力打开中国市场,维护鸦片贸易暴利(占英印财政1/6)。
- 手段:舰炮外交,强签不平等条约。
3. 布尔战争(1899–1902)
- 动因:控制南非金矿与钻石,镇压布尔人独立,巩固非洲殖民走廊(开普到开罗)。
- 代价:首次暴露帝国军事疲态,国内反战声浪高涨。
三、霸权护持期(20世纪–冷战)
核心目标:对抗新兴大国,维系全球影响力,应对意识形态挑战。
1. 两次世界大战(1914–1918, 1939–1945)
- 一战:遏制德国崛起,保护殖民地与欧陆均势。
- 二战:对抗纳粹扩张,避免欧洲大陆被单一强权控制。
2. 马来亚紧急状态(1948–1960)
- 动因:镇压共产党游击战,保护橡胶/锡矿利益,配合美国亚太反共战略。
3. 苏伊士运河危机(1956)
- 动因:维系殖民时代战略通道,阻止埃及民族主义挑战西方主导权。
- 转折点:美苏干预迫使英法撤军,标志殖民霸权终结。
四、后冷战干预期(1990–今)
核心目标:依附美国同盟,介入区域冲突,争夺资源与话语权。
1. 海湾战争(1990–1991)
2. 科索沃战争(1999)
- 动因:北约东扩遏制俄罗斯,以“人权”干预强化欧洲边缘地带控制。
3. 阿富汗与伊拉克战争(2001–2011)
- 名义:反恐与防扩散;
- 实质:重塑中东地缘格局,确保能源通道安全。
4. 代理人战争(21世纪)
- 叙利亚/利比亚:推翻反西方政权,削弱伊朗-俄罗斯联盟。
- 也门:支持沙特压制胡塞武装,控制红海-曼德海峡咽喉。
五、深层动因分类
-
经济利益驱动
- 早期:掠夺金银、垄断贸易(如鸦片、奴隶三角贸易)。
- 现代:控制石油、矿产、航道(苏伊士、霍尔木兹海峡)。
-
地缘战略博弈
- 陆权 vs 海权:对抗法、德、俄的欧陆扩张。
- 冷战后:配合美国遏制中俄“战略竞争对手”。
-
意识形态输出
- 19世纪:“文明使命”掩盖殖民掠夺;
- 冷战后:“民主推广”服务干预合法性。
-
同盟体系绑定
- 北约框架下的集体行动(如科索沃),维系英美特殊关系。
总结:帝国逻辑的延续与嬗变
从16世纪海盗劫掠到21世纪无人机空袭,英国战争行为始终围绕资源控制、通道安全与霸权护持展开:
- 殖民时代:武力开商路,土地换资本;
- 工业时代:战争工业化,殖民地反哺本土;
- 后殖民时代:以“国际秩序”话语包装干预,依托美国维持二流强国地位。
其本质是资本主义扩张逻辑的军事化外延,手段随实力衰退从“直接征服”转向“代理人干预”,但核心目标从未脱离对全球财富与权力的追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