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动汽车 | 知乎--汽车行业 | 凤凰网--汽车 | 汽车行业发展趋势 | 汽车媒体 |
卡车之家 http://www.360che.com/ 政策法规频道 http://www.360che.com/law/ 国际在线-汽车频道 http://auto.cri.cn/
平权、安全与AI共生:上汽如何重塑"人车关系"的新范式?(2025-04-11)
在中美贸易摩擦叠加全球碳中和目标的双重背景下,电动汽车行业将以技术自主化、供应链韧性化、需求分层化为核心,围绕"以人为本"呈现以下趋势:
一、技术路径:从"硬件军备竞赛"转向"场景化服务创新"
- 底层技术去依附:加速固态电池、碳化硅芯片等关键技术的本地化研发(如宁德时代凝聚态电池),规避地缘政治风险
- 软件定义人机交互:结合中国数字生态优势,发展车路云一体化系统(V2X)与情感化AI助手(如蔚来NOMI GPT),满足个性化出行需求
- 能源服务普惠化:光伏+储能+V2G(车网互动)形成社区微电网,实现用户能源收益(参考特斯拉Powerwall家庭储能模式)
二、供应链重构:从"全球分工"到"双循环嵌套"
- 关键材料双轨制:稀土永磁体采用境内闭环回收(如金力永磁再生钕铁硼),锂钴镍建立"非洲/南美开采-东南亚加工"新通道
- 芯片供应分层管理:智驾芯片坚持自主可控(地平线征程6),座舱芯片维持全球化采购(高通8295)
- 制造模式柔性化:区域化生产中心(如比亚迪海外六大基地)+模块化平台(e平台3.0)快速响应市场波动
三、市场策略:从"产品竞争"到"生态价值创造"
- 城市出行分层渗透:
- 一线城市:高端车型强化智能座舱+自动驾驶订阅服务(小鹏XNGP)
- 下沉市场:开发换电版微型车(类似五菱缤果EV),配套社区共享电池柜
- 用户数据资产化:建立区块链出行数据银行,允许用户授权使用驾驶行为数据获取收益
- 碳普惠体系构建:个人碳账户与充电桩布局联动,充电优惠反哺绿色出行(参考深圳碳普惠实践)
风险预警:
- 技术伦理红线:自动驾驶事故的归责体系尚未完善(需借鉴欧盟AI法案)
- 数据主权博弈:车内生物信息采集可能引发跨境监管冲突
- 贸易规则重构:碳关税(CBAM)与电池护照(Battery Passport)抬高出海成本
关键转折点:2025年将成为分水岭,当L4级自动驾驶技术成熟度与欧美差距缩小至12个月以内时,中国电动汽车将凭借"智能网联+能源服务"的生态优势重塑全球竞争格局。企业需在技术突围与人文关怀间找到平衡点——既要用自主创新打破"卡脖子"困局,更要让技术演进始终服务于人的真实出行需求。
| 主页 | 道路检索 | 资源目录 | 道路设计指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