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公共信息

CA综合信息

CB综合文摘

CC武汉信息

CD湖北信息

CE华中大信息

 

| 70代 | 50代 | 60代 | 80代 | 90代 | 00代(Z时代) | 个人时代记忆 |

70后(指出生于1970年代的一代人)是中国社会转型期的“夹心层”,童年浸润计划经济余温,青年投身改革开放浪潮,中年遭遇全球化冲击。他们是最后一批深刻体会物质匮乏,又最早享受市场经济红利的一代。以下是70后的主要时代特征与集体记忆:


一、童年与少年:匮乏中的朴素成长

  1. 温饱线上的挣扎

    • 粮票与短缺经济:凭票购买米面油,排队抢购冬储大白菜,红糖、白糖是珍贵零食。
    • 自制玩具:滚铁环、跳皮筋、打弹弓,用报纸糊风筝,冰棍杆攒成扇子。
    • 家庭结构:多为多子女家庭,穿哥哥姐姐的旧衣服,“大的穿完小的穿”是常态。
  2. 后文革时代的文化启蒙

    • 露天电影与样板戏余温:看《闪闪的红星》《小兵张嘎》,学唱《学习雷锋好榜样》。
    • 文学解冻初体验:偷读《少年文艺》《儿童文学》,传阅手抄本《一双绣花鞋》。

二、青年时期:改革浪潮中的弄潮儿

  1. 教育改变命运

    • 高考独木桥:80年代中后期参加高考,“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中专、技校仍是热门选择。
    • 校园文化觉醒:读北岛、顾城的朦胧诗,听崔健《一无所有》,抄录汪国真诗集。
  2. 下海与打工潮

    • 体制内外的抉择:部分人端上“铁饭碗”(国企、事业单位),更多人南下广东成为“打工仔/妹”。
    • 个体户兴起:摆地摊、开小卖部、倒卖牛仔裤,深圳蛇口工业区流水线日夜轰鸣。
    • 万元户神话:穿喇叭裤、戴蛤蟆镜,拎四喇叭录音机跳迪斯科,“投机倒把”成致富密码。

三、中年时期:全球化冲击与家庭重压

  1. 下岗与再就业

    • 90年代末国企改革:40岁遭遇下岗潮,被迫学习新技能(电脑、会计),开出租车、办小饭馆谋生。
    • “买断工龄”之痛:用几万元补偿金支撑全家未来,深夜排队领取失业救济金。
  2. 独生子女家庭困境

    • “只生一个好”政策:成为第一代独生子女父母,倾尽积蓄培养孩子(奥数班、钢琴课)。
    • “四二一”家庭结构:赡养父母+抚养子女,中年危机与“房奴”“孩奴”双重压力。

四、文化与精神:从单一到多元的裂变

  1. 港台文化的全面入侵

    • 流行音乐启蒙:邓丽君磁带藏在抽屉底层,春晚费翔《冬天里的一把火》点燃青春。
    • 武侠与言情轰炸:租书店熬夜看金庸古龙,女生传阅琼瑶《窗外》,男生模仿《上海滩》许文强。
  2. 本土文化复兴

    • 春晚黄金时代:守着黑白电视看陈佩斯小品、李谷一《难忘今宵》,相声《虎口遐想》成经典。
    • 国产影视崛起:追《渴望》万人空巷,看《西游记》度过暑假,为《庐山恋》接吻镜头脸红。

五、国家大事与集体记忆


六、代际特征

  1. 务实与保守并存

    • “存钱防老”观念:习惯储蓄抵御风险,对信用卡、网贷持怀疑态度。
    • 传统家庭观:重视亲戚关系网络,年夜饭必须全家团圆,相亲介绍仍是婚恋主渠道。
  2. 矛盾的价值取向

    • 集体主义余温:相信“奋斗改变命运”,又感叹“寒门难出贵子”。
    • 代际落差焦虑:用“我们当年吃过的苦”教育子女,却难理解“Z世代”躺平心态。
  3. 怀旧情结与身份焦虑

    • 同学会狂欢:KTV必点《水手》《朋友》,穿文化衫模仿《青春无悔》。
    • 互联网边缘人:用微信转发养生帖,在抖音看老歌MV,始终学不会“打Call”“yyds”。

70后是撕裂的一代:他们用肉身连接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用青春丈量理想主义到现实主义的距离。他们的记忆既有粮票换馒头的酸楚,也有股市暴涨的狂喜;既残留着集体信仰的余温,又深陷个体奋斗的迷思。这代人如同转型中国的活化石,每一道皱纹里都刻着时代的密码。

| 主页 | 道路检索 | 资源目录 | 道路设计指引 | (手机建议横屏浏览)服务支持QQ2742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