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月访俄 |
习近平访俄期间解放军参与莫斯科阅兵的战略意涵解析
1. 历史叙事与当代战略的深度绑定
- “双重二战史观”的仪式化展演:解放军仪仗队高唱《游击队之歌》(中共抗战时期代表作)并展示1945年日本投降的党报号外,旨在构建**“中俄共同战胜法西斯”的历史共情**。此举既对冲美西方对俄“侵略者”的叙事(如将俄乌冲突比作“新纳粹崛起”),也为中俄现行合作赋予“反霸权正义性”。
- 历史遗产的规则权争夺:通过强调**“联合国成立80周年”**,中俄试图将现行国际秩序锚定在雅尔塔体系框架下,削弱美国主导的“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2025年恰逢联合国改革关键年,此举为金砖国家扩容(如印尼、埃及申请加入)提供历史合法性。
2. 军事合作的“象征—实操”双轨推进
- 仪式性参与的战术价值:解放军仪仗队参与莫斯科(红场)与明斯克(独立广场)阅兵,形成**“双支点”展示**:
- 莫斯科方向:强化中俄“背靠背”战略协作,回应北约在芬兰部署战术核武器的威胁;
- 明斯克方向:首度成建制参与白俄阅兵,暗示对俄白联盟的间接背书(此前中国对俄白一体化持谨慎态度)。
- 战场经验的隐性交流:俄军现役装备(如“终结者”坦克支援车、S-500防空系统)在阅兵中亮相,解放军观察员可研判其乌克兰战场效能,为未来装备合作(如联合研发第六代战机)提供数据支撑。
3. 对美欧的复合型信号释放
- 跨大西洋联盟的认知干扰:选择北约欧洲盟军司令部成立76周年(5月5日)次日宣布参演,意在激发欧洲内部历史记忆分裂——东欧国家(波兰、波罗的海三国)对俄威胁感知与西欧(法德)战略自主诉求的矛盾。
- 对冲美乌矿产协议的经济威慑:阅兵期间中俄可能签署**“北极航道—远东资源走廊”协议**,以每年500万吨液化天然气过境中国+稀土联合开发权,反制美国对乌克兰资源的优先获取权。
4. 全球南方国家的认知塑造
- “非西方胜利者”身份重构:通过强调中俄在二战中的贡献(苏联伤亡2700万、中国伤亡3500万),消解美西方“自由世界战胜法西斯”的单一叙事,为非洲、拉美国家提供**“去殖民化史观”新选项**。埃及、阿尔及利亚等曾受纳粹侵略国家或加速加入金砖进程。
- 军事中立国的示范效应:印尼、沙特等“中间国家”可能效仿中国参与多阵营军事活动(如既参加北约“环太平洋军演”又加入上合反恐演习),推动国际秩序进一步碎片化。
5. 国内政治动员与代际传承
- “红色记忆”的代际激活:央视对阅兵的全程直播将突出**“中俄老战士互动”**(如俄方安排101岁斯大林格勒战役老兵与中国98岁八路军老兵握手),强化年轻一代对中俄合作的历史认同。此举可缓解国内对“援俄过度”的质疑声浪。
- 军工复合体的舆论预热:结合福建舰海试(2025年4月完成)、歼-35量产等节点,阅兵展示的俄制装备(如图-160M战略轰炸机)可能刺激国内对**“中俄联合空天防御系统”**的讨论,为后续军售(如中国采购俄制高超声速导弹技术)营造民意基础。
结语:从红场到台湾海峡的地缘密码
解放军参与莫斯科阅兵绝非简单的礼仪性互动,而是**“历史—现实—未来”三维联动的战略行为艺术**:
- 历史维度:重构二战记忆,争夺国际秩序定义权;
- 现实维度:对冲美乌资源联盟,巩固欧亚大陆腹地;
- 未来维度:预演台海冲突后国际阵营重组场景(如联合俄白威慑美日干预)。
这一行动标志着中俄关系正式进入**“准同盟实操期”——双方在避免直接军事结盟的前提下,通过仪式化协同、技术互补和资源整合,构建对抗西方压制的弹性屏障。未来半年内,若美日加速推进“台湾有事”联合预案,中俄或启动“远东联合防空识别区”**作为回应,将此次阅兵的政治符号转化为实质性的安全架构。
| 主页 | 道路检索 | 资源目录 | 道路设计指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