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市工作会议 |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
关于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
——2020年5月22日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
于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
——2019年3月5日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
结合202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的核心精神与具体部署,“技工贸”模式的发展方向将深度融入中国式现代化城市建设的顶层设计,其路径更加清晰、内涵更加丰富、支撑更加系统。会议提出的“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总目标,以及“五个转变”和“七大重点任务”,为“技工贸”模式在城市层面的实践提供了精准的战略指引和操作框架:
一、 核心战略导向对“技工贸”模式的深刻塑造
-
“创新城市”首位战略:科技驱动成为城市发展核心引擎
- 会议要求: “精心培育创新生态,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上不断取得突破”,“依靠改革开放增强城市动能”。
- 技工贸方向深化:
- 城市成为“创新策源地-产业转化器”综合体: “技”不仅是企业行为,更是城市的核心功能。城市需系统性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产业孵化”全链条创新生态,为“技工贸”企业提供源头活水。
- 新质生产力是主攻方向: 会议明确指向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数字经济等代表新质生产力的领域。城市将集中资源扶持这些领域的“技工贸”企业(如新能源汽车、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人工智能应用),推动其成为城市经济新支柱。
- 改革开放释放动能: 深化科技体制、要素市场化等改革,破除制约创新的制度障碍;扩大高水平开放,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助力“技工贸”企业参与全球竞争与合作。
-
“韧性城市”底线要求:安全可靠成为“技工贸”的生存根基
- 会议要求: “推进城市基础设施生命线安全工程建设”,“强化城市自然灾害防治”,“切实维护城市公共安全”,“牢牢守住城市安全底线”。
- 技工贸方向深化:
- 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是核心韧性: 城市将更加重视支持本地企业在芯片、工业软件、关键材料、核心零部件等“卡脖子”领域实现突破,构建安全可控的本地化、多元化供应链网络(尤其在重点产业集群内)。
- 基础设施韧性保障产业运行: 对能源、水资源、信息网络等“生命线工程”的升级改造(如老旧管线更新、智慧电网建设),直接保障“工”与“贸”环节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 安全生产与风险防控: “全面提升房屋安全保障水平”、“严格限制超高层建筑”等要求,促使“工”(制造业)向更安全、更绿色的生产方式转型。
-
“宜居城市”与“人民城市”理念:人才与环境成为“技工贸”的关键要素
- 会议要求: “坚持人口、产业、城镇、交通一体规划”,“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大力发展生活性服务业,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牢牢兜住民生底线”,“践行人民城市理念”。
- 技工贸方向深化:
- “产城人”深度融合吸引高端人才: “技”的核心是人才。城市通过优化职住平衡、构建15分钟生活圈、提升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品质(尤其是面向科技人才、产业工人的需求),打造吸引和留住核心创新人才与技能人才的宜居环境。
- 生活性服务业支撑产业生态: 高品质的生活性服务业(文化、休闲、健康、托育等)是提升城市魅力、满足人才多元化需求的关键,构成“技工贸”企业软环境竞争力的一部分。
- 城市更新释放空间与活力: “稳步推进城中村和危旧房改造”、“高质量开展城市更新”,为“技工贸”企业(尤其是研发设计、创新型制造)提供新的、更优质的承载空间,并优化城市整体功能布局。
-
“绿色低碳美丽城市”硬约束:可持续发展成为“技工贸”的必然选择
- 会议要求: “巩固生态环境治理成效”,“推动减污降碳扩绿协同增效”,“提升城市生物多样性”。
- 技工贸方向深化:
- 绿色技术与制造是核心竞争力: 政策将强力引导和倒逼“工”的环节向绿色低碳转型(节能降碳技术改造、清洁生产),并催生对环保技术、新能源技术、循环利用技术的巨大市场需求(“技”的机遇)。
- 绿色产品引领贸易新优势: “贸”的对象将更多转向符合国际国内绿色标准、碳足迹要求的高附加值产品(如新能源汽车、光伏组件、节能设备),塑造新的贸易竞争力。
- 城市生态本底提升吸引力: 优美的生态环境本身就是吸引创新人才和企业的重要因素,构成城市发展“技工贸”的绿色竞争力。
-
“智慧城市”赋能:数字化成为“技工贸”效率提升的核心工具
- 会议要求: “建设便捷高效的智慧城市”,“创新城市治理的理念、模式、手段”。
- 技工贸方向深化:
- 智能制造与工业互联网深度应用: 为“工”的环节注入智能化基因,提升生产效率、柔性化和定制化能力,是“技”在制造领域的直接体现。
- 智慧供应链与贸易数字化: 利用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等技术优化供应链管理、贸易流程和市场营销(“贸”),提升效率和韧性。
- 智慧城市平台赋能企业: 智慧政务、智慧交通、智慧能源等城市级数字化平台,为“技工贸”企业提供更便捷的服务和更高效的运行环境。
-
“优化城市体系”与“协调发展”:区域协同塑造“技工贸”新格局
- 会议要求: “发展组团式、网络化的现代化城市群和都市圈”,“分类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 技工贸方向深化:
- 城市群/都市圈内梯度分工: 核心城市(北上广深等)聚焦“技”(研发、总部、高端服务)和高端“工”;周边城市和强县城承载制造环节(“工”)和配套产业链,形成基于技术链、价值链的分工协作网络。例如,研发在中心城市,中试和生产在卫星城或县域开发区。
- 县域特色“技工贸”集群: 支持县域基于资源禀赋(如农产品、手工业、特定矿产)发展“一县一业”的特色制造业集群,但强调通过引入技术和品牌(“技”),提升产品附加值,避免低端化(如智能家居、生物农业、文旅装备)。
- 城乡融合拓展市场与要素: 畅通城乡要素流动,既为城市“技工贸”提供更广阔的市场(下沉市场),也为县域“技工贸”发展吸引人才、资金和技术。
二、 “技工贸”发展的关键着力点(结合七大任务)
- 筑牢创新根基: 依托城市创新平台(实验室、孵化器)、人才政策、金融支持(科创金融),集中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任务二)。
- 拥抱绿色智造: 利用城市更新、产业政策引导和技术改造支持,推动制造业向智能化、绿色化、高端化跃升(任务二、四)。
- 打造韧性供应链: 在城市群/都市圈内构建备份能力,支持核心零部件、基础软件国产化替代,强化基础设施保障(任务五)。
- 深耕区域市场与全球布局: 利用城市群的庞大内需市场(任务一、三),同时依托城市枢纽功能(双循环节点),拓展高附加值产品和技术服务的国际贸易(任务二)。
- 人才与环境双优: 提供宜居环境和高品质服务吸引顶尖科技人才与高技能产业工人(任务三、六、七)。
- 文化赋能品牌: 结合城市历史文化保护与风貌塑造(任务六),培育具有文化底蕴和技术含量的自主品牌,提升“贸”的附加值。
- 智慧治理赋能: 利用智慧城市建设成果,优化企业营商环境,提升政务服务效率和精准度(任务七)。
三、 保障与落实:党的领导与科学治理
- 会议强调: “必须加强党对城市工作的全面领导”,“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建立健全科学的城市发展评价体系”,“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
- 对“技工贸”的意义:
- 战略定力: 确保“创新驱动”、“科技自立自强”等长期战略在城市层面得到一以贯之的执行,避免因短期利益重回“贸工技”老路。
- 科学考核: 新的城市发展评价体系将弱化单纯的GDP和规模扩张指标,更侧重科技创新投入产出、产业附加值、绿色发展、民生福祉等,引导地方政府真正支持“技工贸”企业发展。
- 务实作风: 反对形式主义,要求政策落地见效,切实解决企业在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市场准入、要素保障等方面的实际问题。
结论:城市—— “技工贸”升维的主战场
202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描绘的现代化人民城市蓝图,为“技工贸”模式注入了时代性、系统性、人民性和安全性的新内涵。未来的“技工贸”发展:
- 必然是“创新城市”引领的: 城市成为创新生态的培育者和新质生产力的策源地。
- 必然是“韧性城市”保障的: 核心技术自主和供应链安全是生存发展的底线。
- 必然是“宜居城市”涵养的: 优质的人才环境和公共服务是核心竞争力。
- 必然是“美丽城市”约束的: 绿色低碳转型是不可逆的趋势和新的增长点。
- 必然是“智慧城市”赋能的: 数字化是提升全链条效率的关键工具。
- 必然是“文明城市”滋养的: 文化底蕴提升品牌价值,良好治理优化营商环境。
- 必然是“协调城市”布局的: 在城市群和县域的差异化分工中寻找最优定位。
“技工贸”企业需要深刻理解城市发展新逻辑,主动融入城市创新生态、适应韧性安全要求、响应绿色低碳号召、利用智慧治理赋能,并抓住区域协调中的机遇。而城市管理者,则需以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为统领,通过精准的政策供给、优质的公共服务、韧性的基础设施、活力的创新生态和高效的智慧治理,为“技工贸”模式的蓬勃发展提供最坚实的舞台和最具吸引力的环境。 这标志着“技工贸”模式进入了一个与国家战略、城市发展、人民需求深度绑定、相互促进的更高发展阶段。
| 主页 | 道路检索 | 资源目录 | 道路设计指引 | (手机建议横屏浏览)服务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