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公共信息

CA综合信息

CB综合文摘

CC武汉信息

CD湖北信息

CE华中大信息

 

| 智驾事件分析 | 技术文明边界 |

紧急制动(AEB)的最远触发距离因技术方案和场景不同而异:(DS总结)
传感器:摄像头(50-150米)、毫米波雷达(150-250米)、激光雷达(100-300米);
车速:高速(100-200米,针对车辆)、低速(5-20米,针对行人);
障碍物:车辆检测最远约200米,行人/自行车通常40米内;
环境:雨雾天气或夜间性能下降。厂商算法差异较大,实际触发距离需结合车型参数,且触发后能否刹停受车速、路况等限制。

碰撞预警(FCW)最远触发距离因技术方案和场景而异:(DS总结)
传感器:毫米波雷达(车辆检测最远250米)、摄像头(行人/车辆约40米)、激光雷达(200米以上);
车速:高速车辆预警约150-250米,城市行人/车辆为10-80米;
环境:雨雾天气雷达性能下降20%-40%,纯摄像头易失效;
其他:厂商策略差异大(如提前1.5-3秒预警),触发距离≠安全距离,实际效果依赖驾驶员反应速度。

事件评价

  1. 系统预警与接管时效性存疑

    • NOA在碰撞前16秒发出减速请求(车速116→97km/h),但驾驶员接管后仅1秒即发生碰撞,高速下系统减速幅度不足(约降19km/h),且施工路障封闭车道属于极端场景,智驾可能未充分识别或规划避让路径。
  2. 人机协作失效

    • 接管时车速仍高达97km/h,驾驶员紧急转向(左22°+右1°)与制动(踏板开度31%→38%)操作空间不足,系统未提供转向辅助或更强制动干预,暴露人机权责划分模糊问题。
  3. 电池安全与救援缺陷

    • 碰撞后车辆爆燃致前排乘客“烧没”,反映高压电池防爆设计或热管理存在短板,且ECall急救响应耗时4分钟(22:44碰撞→22:48接通),延误黄金救援时间。

改进建议

对车企(小米):

对监管部门:

对用户:


总结

此次事故暴露了智驾系统在极端场景响应不足人机权责边界模糊电池安全设计缺陷三大问题。车企需以技术迭代为核心,监管部门应加速完善责任认定框架,而用户必须清醒认知:现阶段的“智能驾驶”本质仍是辅助工具,生命安全始终掌握在人类手中

NOA在此次事件中的效果评价

1. 障碍物识别与响应时效性

2. 人机协作机制缺陷

3. 环境适应性短板

4. 安全设计漏洞

综合评价

NOA在此次事故中表现出场景泛化能力不足、紧急制动策略保守、人机权责交接模糊三大核心问题。其设计更偏向“舒适性辅助”而非“生命安全兜底”,在极端工况下未能有效构建“系统-驾驶员”双重保险。未来需通过增强边缘案例训练、优化接管过渡机制、强化传感器冗余来提升可靠性。此次事件警示:现有L2+系统在复杂道路下的主动安全能力仍存在显著天花板

| 主页 | 道路检索 | 资源目录 | 道路设计指引 | (手机建议横屏浏览)服务支持QQ2742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