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公共信息

CA综合信息

CB综合文摘

CC武汉信息

CD湖北信息

CE华中大信息

 

| 破产政策 | 个人破产政策 |

 

个人或企业破产的主要目的:基于中国破产法的制度设计分析


一、核心目的:债务公平清理与市场主体拯救

中国《企业破产法》的核心目标并非单纯消灭企业或让债务人“免责”,而是通过程序正义利益平衡,实现以下双重功能:

  1. 债务公平清偿:避免债权人“挤兑式”追债,防止资产无序贬值,通过法定程序保障全体债权人公平受偿。
  2. 市场主体挽救:优先通过重整或和解程序修复企业/个人经营能力,避免对社会经济资源造成浪费(如失业、供应链断裂)。

案例印证


二、程序可转换性的深层逻辑

《企业破产法》规定的“重整、和解、清算”程序可转换性,体现了动态挽救效率优先的立法意图:

  1. 赋予当事人选择权,激活市场自治

    • 债务人主导权:债务人可根据经营状况主动选择重整(如引入战略投资者)或和解(协商部分债务豁免),避免因债权人单一诉求被迫清算。
    • 债权人制衡权:债权人可通过申请清算倒逼债务人提出更可行的挽救方案(如提高清偿比例)。

    典型场景

    • 若债权人申请清算,债务人在破产宣告前仍可申请和解或重整(法条第(2)项),这迫使债务人主动优化经营计划以争取债权人信任。
  2. 程序递进与风险隔离

    • “清算兜底”原则:重整/和解失败后转入清算,避免因挽救成本过高损害债权人利益(法条第(4)项)。
    • 不可逆性设计:一旦进入清算程序,不得回转至重整或和解(法条第(5)项),防止程序滥用和资源空耗。

    经济逻辑

    • 企业资产价值随破产程序推进逐步衰减,早期挽救成功率更高。可转换性设计实质是对市场风险的阶段性切割。

三、制度目标实现的路径差异

不同程序对应不同的社会经济效益目标:

程序类型 核心目标 适用场景 社会价值
重整 维持企业存续,恢复偿债能力 企业具备核心竞争力但短期流动性危机(如科技公司) 保留就业、产业链稳定、税收基础
和解 快速达成债务妥协,减少司法成本 债务关系清晰,债权人数量较少(如中小企业) 降低司法资源消耗,促进商业信用修复
清算 高效分配剩余资产,退出市场 企业无挽救价值或存在严重欺诈行为 释放土地、设备等资源,避免“僵尸企业”积压

数据佐证


四、国际比较与中国特色

  1. 与发达国家对比

    • 美国Chapter 11:更强调债务人控制权(DIP模式),允许企业在重整期间继续经营,但中国更注重债权人委员会监督。
    • 德国破产法:要求严格的时间限制(3个月内提交重整计划),中国则给予更灵活协商空间。
  2. 中国特殊考量

    • 社会稳定优先:国有企业破产常与职工安置、地方财政挂钩,需协调多方利益(如东北特钢破产案)。
    • 个人破产试点:深圳等地探索将“诚实但不幸”的自然人纳入保护范围,逐步与国际个人破产制度接轨。

五、未来完善方向

  1. 强化预重整制度
    • 推动庭外重组与司法程序衔接,降低重整成本(如北京“预重整指引”要求6个月内完成谈判)。
  2. 优化债权人参与机制
    • 引入分级表决制(如小额债权人组单独表决),防止大债权人“绑架”程序。
  3. 科技赋能审查效率
    • 应用区块链技术追踪资产流向,解决债务人财产隐匿难题(如杭州法院试点“破产资产链上存证”)。

结论

中国破产制度的根本目的是通过程序正义实现债务风险有序出清市场经济生态修复。程序可转换性设计既体现了对市场主体的“宽容挽救”,也通过严格的程序限制防范道德风险。未来需进一步细化规则(如个人破产全国立法)、提升司法专业化水平,最终构建“鼓励创新、宽容失败、保障信用”的破产法治体系。

| 主页 | 道路检索 | 资源目录 | 道路设计指引 | (手机建议横屏浏览)服务支持QQ:2742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