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公共信息 |
| 照辩证法办事 | 先富促后富 | 制度失衡破局 | 正负能量辨识 | 认知防空洞 |
照辩证法办事":邓小平同志高瞻远瞩的战略思维(2024-08-28)从"先富带动后富"到"先富促后富",一词之变有何深意?(2025-03-10) 如何理解规范财富积累机制(2024-10-18)
作为独立经济学者,结合邓小平同志的战略思维与辩证法的实践逻辑,我认为20世纪70年代末开启的改革开放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结构性矛盾,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维度:
在计划经济主导的僵化体制下,指令性经济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企业缺乏创新动力,城乡二元结构固化,农业集体化生产抑制了农民积极性(如1978年农村居民人均年收入仅133元)。邓小平提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的辩证论断,打破意识形态桎梏,在保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前提下引入市场机制,形成"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过渡方案,最终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改革前"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政治路线,使社会资源过度消耗于政治运动(如文革期间GDP年均增速仅3.9%)。邓小平运用"主要矛盾转化论",将工作重心转向经济建设,提出"发展才是硬道理"的实践辩证法。这种战略转向既保持了社会主义性质,又通过"不争论"策略规避意识形态纠缠,使中国GDP在1978-1992年间实现年均9.5%的增长。
当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全球化加速时,中国外贸依存度1978年仅为9.7%。邓小平以"开放也是改革"的辩证思维,在深圳等经济特区进行"制度试验田"的边际突破,通过"梯度开放"策略(从特区到沿海再到内陆)实现风险可控的制度演进。这种战略使中国外贸总额从1978年的206亿美元跃升至1997年的3250亿美元。
针对"两个凡是"的思想禁锢,邓小平创造性地提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转化为"摸着石头过河"的方法论。这种渐进式改革路径,在价格双轨制、乡镇企业崛起等实践中展现出制度弹性,既避免了苏联"休克疗法"的系统性风险,又通过"帕累托改进"(如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粮食产量4年增长33%)赢得改革共识。
邓小平的"黑猫白猫论"实质是矛盾对立统一规律的经济实践: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矛盾普遍性)前提下,允许特区经济制度创新(矛盾特殊性);用"先富带后富"化解效率与公平的二律背反;以"一国两制"实现主权统一与制度差异的辩证统一。这种战略思维使中国在保持社会稳定的同时,完成从农业国向工业国的历史性跨越(1995年第二产业占比升至47%),为后续改革奠定物质基础和制度框架。
当前重温邓小平的改革智慧,对破解新时代"有效需求不足、社会预期偏弱"等矛盾仍具启示:既需要保持战略定力,又要在新发展格局中创新制度供给,在"稳"与"进"、"破"与"立"的辩证统一中推动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