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风险信托 | 房产违约债风险传导 | 融创中国境外债转股 | 2030年房价经济预测 | 2030经济预测 | 2035经济预测 | 房地产 | 二手房 | 优质资产 |
中植系通过私人银行渠道发行的"债券类"理财产品最终流向高风险股权投资的操作,是典型的监管套利与风险转嫁模型。其核心在于利用金融牌照分割、产品嵌套和信息不对称三重屏障掩盖真实风险,具体路径及问题如下:
牌照分割式穿透失效
监管真空:银保监会管信托/银行理财,证监会管资管计划,但资金进入股权领域后处于三不管地带。
产品嵌套规避审查
graph LR
A[投资者认购<br>"债券类"理财产品] --> B[恒天财富私募基金]
B --> C[信托计划/资管计划]
C --> D[中植系私募股权基金]
D --> E[濒临退市上市公司股权]
文件层面的信息操纵
披露层级 | 投资者所见内容 | 隐匿内容 |
---|---|---|
产品说明书 | "固收类""央企信托担保" | 资金最终流向股权 |
风险揭示书 | 格式条款提示"非保本" | 具体项目退市风险 |
底层合同 | 仅显示信托/资管计划名称 | 私募基金投资上市公司条款 |
销售环节的认知误导
风险测评的形式化
案例:某投资者3000万认购产品前"风险测评"流程:
备案审查形式化
资金流向监控失效
graph LR
A[投资者认购<br>"债券类"理财产品] --> B[恒天财富私募基金]
B --> C[信托计划/资管计划]
C --> D[中植系私募股权基金]
D --> E[濒临退市上市公司股权]
中植模式本质是审批经济在金融领域的异化:
历史对照:1990年代"价格双轨制"倒卖批文 → 2020年代"风险评级双轨制"倒卖金融信用
监管滞后点:现行《资管新规》限制嵌套层数却未解决:
当前风险处置中,超过70%投资者表示"完全不知资金最终买股票",印证了制度性信息屏蔽的严重后果。这不仅是企业违规,更是金融监管体系对复杂嵌套结构失灵的典型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