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风险信托 | 房产违约债风险传导 | 融创中国境外债转股 | 2030年房价经济预测 | 2030经济预测 | 2035经济预测 | 房地产 | 二手房 | 优质资产 |

 

中植系通过私人银行渠道发行的"债券类"理财产品最终流向高风险股权投资的操作,是典型的监管套利与风险转嫁模型。其核心在于利用金融牌照分割、产品嵌套和信息不对称三重屏障掩盖真实风险,具体路径及问题如下:


一、资金流向的监管审查盲区

  1. 牌照分割式穿透失效

    • 发行端(恒天财富等):持基金销售牌照,仅需对理财产品做形式备案(如基金业协会产品编码),不穿透审查底层资产
    • 通道端(信托/资管计划):作为SPV持有金融牌照,仅承担通道义务(收取0.1%-0.5%管理费),不实质尽调
    • 投资端(直投平台):非持牌机构,以"股权投资"名义操作,脱离银保监会监管

    监管真空:银保监会管信托/银行理财,证监会管资管计划,但资金进入股权领域后处于三不管地带。

  2. 产品嵌套规避审查

    graph LR
    A[投资者认购<br>"债券类"理财产品] --> B[恒天财富私募基金]
    B --> C[信托计划/资管计划]
    C --> D[中植系私募股权基金]
    D --> E[濒临退市上市公司股权]
    • 法律隔离墙:每层嵌套仅对上一层负责,信托/资管计划合同标注"投资范围含私募基金",实现风险切割
    • 备案制漏洞:2018年资管新规后仍允许两层嵌套,中植利用"信托+私募"结构合规绕过穿透要求

二、投资者知情权被系统性剥夺

  1. 文件层面的信息操纵

    披露层级 投资者所见内容 隐匿内容
    产品说明书 "固收类""央企信托担保" 资金最终流向股权
    风险揭示书 格式条款提示"非保本" 具体项目退市风险
    底层合同 仅显示信托/资管计划名称 私募基金投资上市公司条款
  2. 销售环节的认知误导

    • 话术设计
      • 强调"央企信托通道"(忽略通道不担责)
      • 展示历史100%兑付记录(隐匿资金池刚兑)
      • 类比国债收益率(模糊风险等级差异)
    • 客户筛选:仅向VIP客户销售,利用高净值客户"自信偏差"(68%客户自认可承受高风险,实际未理解结构)
  3. 风险测评的形式化
    案例:某投资者3000万认购产品前"风险测评"流程:

    • 客户经理代填问卷(勾选"专业投资者")
    • 系统自动匹配R5(最高风险)等级
    • 签字页夹在50页文件末页,无风险重点标注

三、监管审查的实质缺失

  1. 备案审查形式化

    • 基金业协会对私募产品备案仅做材料完备性审查(如法律意见书齐备),2016-2020年中植系产品备案通过率98.7%
    • 信托计划报银保监局事后报备,不审核底层资产逻辑合理性
  2. 资金流向监控失效

    • 托管银行(如中信、民生)仅核对账户名称,不核实底层资产真实性
    • 典型案例:某资管计划标注"投资AAA国企债",实际资金转入中植系控股壳公司(公司名含"城建"字样)

四、风险爆雷的核心链条

graph LR
A[投资者认购<br>"债券类"理财产品] --> B[恒天财富私募基金]
B --> C[信托计划/资管计划]
C --> D[中植系私募股权基金]
D --> E[濒临退市上市公司股权]

五、制度反思:当代寻租的金融化转型

中植模式本质是审批经济在金融领域的异化

  1. 牌照寻租:利用多金融牌照分割监管责任
  2. 信息垄断:利用产品复杂度构建认知壁垒
  3. 信用嫁接:将央企信托/银行渠道信用注入高风险资产
 

历史对照:1990年代"价格双轨制"倒卖批文 → 2020年代"风险评级双轨制"倒卖金融信用

监管滞后点:现行《资管新规》限制嵌套层数却未解决:

当前风险处置中,超过70%投资者表示"完全不知资金最终买股票",印证了制度性信息屏蔽的严重后果。这不仅是企业违规,更是金融监管体系对复杂嵌套结构失灵的典型案例

| 主页 | 道路检索 | 资源目录 | 道路设计指引 | (手机建议横屏浏览)服务支持QQ2742996 | 临时TXT记事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