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公共图书

BA公共电子书

BB公共音频

BC公共视频

     

| 智慧 | 儒释道 | 陈寅恪判教活出自我 | 内求自在 | 国家民委 | 首页 |

黄心川:"三教合一"在我国发展的过程、特点及其对周边国家的影响(20170810)王阳明心学的人生意义(2019-11-06)

二千年中外思想接触史之所昭示者 ——陈寅恪对儒释道三家的"判教" (2016年09月22日)佛教靠老庄思想在中国发展(2012年08月02日)

陈寅恪先生对释家之"判教",可以归结到一点,即他在《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下册审查报告》中所说的:"释迦之教义,无父无君,与吾国传统之学说,存在之制度,无一不相冲突。输入之后,若久不变易,则绝难保持。是以佛教学说,能于吾国思想史上,发生重大久远之影响者,皆经国人吸收改造之过程。"精要之点在于,他认为佛法之东来,必须经过中国化的过程,实际上其所由来变迁之路也正是遵循的这一过程。其实这也是陈寅老对一切外来学说所持的基本立场。

 

“损己无我虚以待”蕴含着深刻的东方哲学智慧,尤其是道家与佛家的修养境界。可以理解为:

  1. 损己:

    • 字面: 减损、放下自身的私欲、执着。
    • 深层: 主动削弱“小我”的膨胀(如贪欲、嗔恨、傲慢、成见),是修行的起点。
  2. 无我:

    • 字面: 达到“无我”的状态。
    • 深层: 超越个体局限认知,体悟万物一体、缘起性空的真相,不再有强烈的“我执”。这是“损己”的终极目标。
  3. 虚以待:

    • 字面: 保持虚空、清净的状态来应接万物。
    • 深层: 心境空明澄澈,如同空谷或明镜,能如实映照万物而不加主观判断、不存成见,从而更智慧地应对一切人、事、物。

整体解读:

简言之: “损己无我虚以待” 倡导一种通过不断减损私欲、放下自我,达到心灵空明、无滞无碍的智慧境界,从而能以最自然、最包容、最通透的方式与世界相处。

注释:

这句话是极高修养境界的浓缩表达,需要不断践行体悟。

| 主页 | 道路检索 | 资源目录 | 道路设计指引 | (手机建议横屏浏览)服务支持QQ2742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