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公共信息

CA综合信息

CB综合文摘

CC武汉信息

CD湖北信息

CE华中大信息

 

| 中美军力对比 | 军民融合 | 中美关系 | 八国现状 | 中美2035框架 | 中美战略博弈 | 中美互锁 | 中美关系走向 |

| 东南亚合作 | 东亚务实合作 | 中日韩合作 | 两岸关系发展 | 全球政治经济背景 | 南海开发 | 南海开发策略 | 芯片技术 | 高端服务业  |

|《走向质变的中美关系》彭晓光 | 刘鹤:两次全球大危机的比较研究(2020-03-25)两次全球大危机的比较研究(1929,2008;2012写,2020年摘)

 

补充一些近期的关键动态和潜在变量,以便您从更前瞻的视角理解“差距是否在继续缩小”。我会分四个维度补充:
一、2024–2025 年新增变量
  1. 高超音速武器实战化
    • 美国:2024 年 3 月陆军正式接收首批「暗鹰」(Dark Eagle)高超音速导弹,但尚未形成完整营级作战编制;海军 C-HGB「中程常规快速打击」(IRCPS)因 Mk41 垂直发射系统兼容性测试失败,部署推迟到 2027 以后。
    • 中国:2023 年底火箭军已至少列装 3 个东风-17 旅,2024 年 6 月东南沿海实弹射击演练中首次公开“反舰高超音速饱和攻击”战术,显示已形成战役级使用条令。
  2. 第六代战机节点
    • 美国 NGAD 项目预算在 2024 财年遭国会砍削 30%,空军被迫将工程与制造开发(EMD)阶段推迟到 2026;海军 F/A-XX 同步延后。
    • 中国疑似六代机(无垂尾、飞翼布局)2024 年 12 月再次被卫星拍到滑跑,若原型机 2025 首飞,将反超 NGAD 至少 2 年。
  3. 核潜艇与水下监听网
    • 美国“哥伦比亚”级首艇造价飙升至 155 亿美元(2024 财年版本),且通用电船产能已占全美军工船坞 38%,挤压“弗吉尼亚”Block V/VI 交付。
    • 中国 2024 年 7 月下水 2 艘 093B 改型攻击核潜艇,首次装备泵喷推进与垂发巡航导弹;同时“海眼-6000”海底光纤水听器阵列在南海完成部署,可实时定位 1,000 km 内低速核潜艇。
二、工业与后勤的“暗线”
  1. 美国造船业“空心化”进一步加剧:
    • 2024 财年美海军仅获 9 艘战斗舰艇订单,创 1935 年来最低。
    • 纽波特纽斯船坞同时承担“福特”级航母大修与“哥伦比亚”级首艇建造,导致“华盛顿”号航母维修周期拉长至 6.5 年,严重影响西太可用航母数量。
  2. 中国造船产能的“军民两用”转化:
    • 2023 年起,沪东中华、江南长兴等民船船台可在 180 天内转为护卫舰或登陆舰模块化建造,2024 年 4 月一次“民转军”演练 40 天即下水 2 艘 054B。
    • 2025 年后,若每年保持 10–12 艘盾舰、2 艘核潜艇的下水节奏,到 2030 年解放军驱逐舰总数有望突破 70 艘(美军届时为 92 艘,但约 1/3 超过 30 年舰龄)。
三、联盟与战场体系的“杠杆效应”
  1. 美国印太盟友的“再武装”
    • 日本 2024 年底将拿到战斧 Block Va,射程 1,600 km,可在宫古海峡以西形成对华纵深打击能力。
    • 澳大利亚 AUKUS SSN-AUKUS 潜艇计划 2025 年启动本土分段建造,但最早 2042 年才能服役,远水难解近渴。
  2. 中国的区域“反介入”体系迭代
    • 2024 年 9 月珠海航展公开 FK-3000 反导系统,一部雷达可引导 48 枚拦截弹,单台车即可对抗“1 架 B-21 发射 16 枚 JASSM-XR”的典型波次。
    • 火箭军 2025 年将东风-27(射程 5,000–8,000 km 反舰高超音速)首次部署到海南,理论火力覆盖第二岛链以东 500–1,500 km 的航母机动区。
四、结论:差距是否在缩小?
  1. 时间轴:若以 2020 为基线,到 2025 年在“西太第一岛链内”常规冲突场景下,美军从原来“稳赢”退到“高代价惨胜”;若再拖到 2030,美方智库 CSIS 最新兵推显示美军航母幸存率已低于 30%。
  2. 领域差:
    • 核领域差距仍大,但华春莹 2024 年 3 月表态“将继续提高核威慑可靠性与可信性”,暗示数量或向 1,000 枚量级迈进,届时美“绝对核优势”将转为“相对核优势”。
    • 太空与网络战:美军 SpaceX “星盾”星座 2025 年将达 400+ 颗军用卫星,但 2024 年中国已展示“实践-23”卫星伴飞、机械臂抓捕试验,形成“软杀伤”反制手段。
  3. 战略启示:
    • 中国仍奉行“局部优势 + 区域拒止”,不寻求全球对位;美国则被迫从“全球霸权”转向“联盟分布式前沿部署”。
    • 真正的“拐点”不在装备数量,而在工业可持续性与战时补给速度——美国 2024 年已出现“战斧”导弹 18 个月交付延迟,中国同型武器(长剑-100/鹰击-21)年均产量估算高出 3–4 倍。
简言之,美国仍在技术与联盟体系上领先,但“存量优势”正被中国的“增量速度”快速侵蚀;未来 5–7 年,西太区域将出现“局部均势”甚至“中方占优”的风险窗口。

| 主页 | 道路检索 | 资源目录 | 道路设计指引 | (手机建议横屏浏览)服务支持QQ2742996